:::

Academic Performance

:::
Paper contents
Paper category碩士學位論文
Student ID No.697810101
Name邱凡誠 CHIU, FAN-CHENG
Title清初耶穌會索隱派的萌芽:白晉與馬若瑟間的傳承與身分問題 The Burgeoning of Jesuit Figurism in Early Qing Dynasty: Joachim Bouvet and Joseph de Prémare in Succession and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Adviser潘鳳娟 Pan, Feng-Chuan
Graduation date2011-06
Attached file 
Reference link 
Abstract1699年前後,耶穌會士白晉(Joachim Bouvet, 1656-1730)開始了其《古今敬天鑒》系列文本的著作,現留存於世的《古今敬天鑒》共有十二種抄本,本文將就其中五種進行研究。《古今敬天鑒》系列抄本的發展過程中分為「深廣化」與「變異」兩階段,第一階段中,白晉不僅將大量新增的引用文獻區分為經典與注釋兩種,在引文無法完整表達自身意見時,也不吝主動發揮,在引文旁以小字闡明想法。而在第二階段,白晉一方面再次擴充了引用的範圍,但原先出現的引文種類區分以及親身說明的文字卻都消失不見,而用以稱呼天主教之神的
Bibliography(一) 中文古籍
(中文古籍資料排列,以白晉著作為優先,其餘大致依年代先後排列)
(法)白晉(Joachim Bouvet),《天學本義》(Chinois 7160),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六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1-24。
(法)白晉(Joachim Bouvet),《古今敬天鑒》(Chinois 7161),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六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25-160。
(法)白晉(Joachim Bouvet),《古今敬天鑒》(Chinois 7162),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六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161-330。
(法)白晉(Joachim Bouvet),《造物主真論─古今敬天鑒》(Chinois 7163),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六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331-480。
(法)白晉(Joachim Bouvet),《古今敬天鑒─天學本義》(Borg. Cin. 316(14)),香港:香港天主教教區網站:http://archives.catholic.org.hk/books/dth2/index.htm,檢索日期:2011.04.01。
(法)馬若瑟(Joseph Prémare),《儒教實義》,載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第三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頁1339-1340。
(法)馬若瑟(Joseph Prémare),《六書實義》,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五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441-502。
(法)馬若瑟(Joseph Prémare),《天學總論》,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六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481-524。
(法)馬若瑟(Joseph Prémare),《經傳眾說》,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六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525-571。
(義)利瑪竇(Matteo Ricci)述,(明)燕貽堂校梓,《天主實義》,載吳相湘主編,《天學初函》第一冊(共六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頁351-636。
(清)康熙等著,陳垣輯,《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景印本。
(清)陳廷敬等編,《日講四書解義》,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庫勒納等編,《日講書經解義》,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牛鈕等編,《日講易經解義》,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嚴謨,《天帝考》,載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第一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總頁49-92。
(清)李祖白,《天學傳概》,載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第二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總頁1043-1068
(清)張星曜,《天儒同異考》,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八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429-55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共八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198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二) 中文論著
(譯作為先,譯作中以國別筆畫數排列,其餘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比)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著,香港聖神研究中心譯,《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比)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著,何麗霞譯,《可親的天主:清初基督徒論帝談天》,臺北:光啟文化,1998。
(丹)龍伯格(Knud Lundbæk)著,李真等譯,《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法)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編,鄭德弟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全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法)安田樸(René Etimble)著,耿昇譯,《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法)費賴之(Louis Pfister)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
(法)維吉爾‧畢諾(Virgile Pinot)著,耿昇譯,《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 ─ 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芬)黃保羅(Paulos Huang)著,周永譯,《儒家、基督宗教與救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美)鄧恩(George Dunne)著,余三樂等譯,《巨人的一代》,台北:光啟文化,2008。
(美)白詩朗(John Berthrong)著,彭國翔譯,《普天之下:儒耶對話的脈絡性轉換》,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美)魏若望著(John W. Witek),吳莉葦譯,《耶穌會士傅聖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美)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講演,廖世奇、彭小樵譯,《文化利用與文化類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瑞)孔漢思、秦家懿(Hans Küng and Julia Ching),吳華主譯,《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德)柯蘭霓(Claudia von Collani,)著,李岩譯,《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著,梅謙立等譯,《中國近事-為了照亮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鄭州:大象,2005。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 ── 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天綱,《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吳莉葦,《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 ──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卓新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7。
徐宗澤編,《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
章雪富,《基督教的柏拉圖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黃進興,《優入聖域》,台北:允晨文化,1994。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台北:允晨文化,2001。
戚印平,《遠東耶穌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羅光著,《教廷與中國使節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
陳方中、江國雄,《中梵外交關係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劉耘華,《詮釋的圓環 ── 明末清初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及其本土回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三) 中文論文
(荷)許理和(Erik Zürcher),〈跨文化想像:耶穌會士與中國〉,載李熾昌等編,《文本實踐與身份辨識:中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中文著述 1583-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1-15。
(德)科拉妮,吳莉葦譯,〈喀巴拉在中國〉,載《清史譯叢》第三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頁23-51。
方豪,〈十七八世紀來華西人對我國經籍之研究〉,載《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方豪發行,1969,頁185-202。
方豪,〈明末清初天主教適應儒家學說之研究〉,載《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方豪發行,1969,頁203-254。
古偉瀛,〈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載《台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6),頁85-117。
李真,〈劉凝與《覺斯錄》〉,《國際漢學》第十七輯(2009,鄭州),頁184-195。
李天綱,〈嚴謨的困惑:18世紀儒家天主教徒的認同危機〉,載李熾昌等編,《文本實踐與身份辨識:中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中文著述 1583-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156-182。
杜石然、韓琦,〈17、18世紀法國耶穌會士對中國科學的貢獻〉,《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993年第3期(No. 167),頁55-64。
祝平一,〈經傳眾說 ── 馬若瑟的中國經學史〉,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3 (2007.9),頁435-472。
祝平一,〈金石盟 ── 〈御製天主堂碑記〉與清初的天主教〉,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2 (2004.6),頁389-421。
許明龍、韓琦,〈康熙的洋欽差 ── 白晉〉,載許明龍主編《中西文化交流先驅》,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頁174-189。
張昭軍,〈「先入之見」與「自以為是」:清前期來華傳教士對程朱理學的跨文化詮釋〉,載黃愛平等編《西學與清代文化》第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286-297。
韓琦,〈康熙朝法國耶穌會士在華的科學活動〉,《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總第80期),頁68-75。
韓琦,〈科學與宗教之間:耶穌會士白晉的《易經》研究〉,載陶飛亞等編《東亞基督教再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4,頁413-434。
韓琦,〈再論白晉的《易經》研究〉,載榮新江等編《中外關係史-新史料與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頁315-323。
韓琦,〈白晉的《易經》研究和康熙時代的「西學中源」說〉,《漢學研究》,第十六卷第一期(1998.6),頁185-201。
韓琦,〈從《明史》曆志的纂修看西學在中國的傳播〉,載劉鈍等編,《科史薪傳——慶祝杜石然先生從事科學史研究40周年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頁61-70。
韓琦,〈張星曜與《欽命傳教約述》〉,載於: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II(2000), pp.1-10.
羅麗達,〈白晉(Joachim Bouvet)研究《易經》史事稽考〉,《漢學研究》,第十五卷第一期(1997.6),頁173-185。
潘鳳娟,〈從西學到漢學:中國耶穌會與歐洲漢學〉,載《漢學研究通訊》,27.2(總106期),2008,頁14-26。
(四) 西文論著
Bouvet, Joachim, The History of Cang-Hy The Present Emperour of China Present to the Most Christian King, London, Print for F. Coggan, in the Inner-Temple-Lane, MDCXCIX(1699).
Hsia, Florence C., Sojourners in a Strange Land: Jesuits & Their Scientific Miss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Mungello, David E., 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Rule, Paul A., K’ung-tzu or Confucius? The Jesuit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Sydney, London and Boston: Allen&Unwin, 1986.
(五) 西文論文
Heeren, John J., “Father Bouvet's Picture of Emperor K'ang-hi,” Asia Minor, No.7 (1932), pp. 556-572.
Lackner, Michael, “Jesuit Figurism,” in Thomos H. Lee ed., China & Europe: Images and Influences in Sixteenth to Eighteen Centurie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129-149.
Mungello, David, “Unearthing the Manuscripts of Bouvet’s Gujin after Nearly Three Centuries,” Chinese Mission Studies(1550-1800) Bulletin, 10(1988), pp.34-61.
Mungello, David, “Sinological torqu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preoccupations on seventeenth-century missionary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anism,”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8:2 (1978), pp.123-141.
Mungello, David, “The Reconcili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with Christianity in the Writings of Joseph de Prémare, S. 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6:4(1976), pp.389-410.
Mungello, David, “Malebranch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41.4 (1980), pp.551-578.
Rowbotham, Arnold H., “The Jesuit Figurists and Eighteenth-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7.4 (1956), pp. 471-485.
Rule, Paul A., “The Jesus of the "Confucian Christian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The Chinese face of Jesus Christ, vol.2, ed. Roman Malek, Sankt Augustin :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and China-Zentrum, 2003, pp.499-516.
Standaert, Nicolas, “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專文報告系列》11期,CSRCS Occasional Paper No.11, 2002.
Swiderski, Richard M., “Bouvet and Leibniz: A Scholarly Correspondence,”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14.2 (Winter, 1980-1981), pp. 135-150.
Von Collani, Claudia, “Figurism,” in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635-1800, ed. Nicolas Standaert, Leiden, Boston, and Köln: Brill, 2001, pp. 668-679.
Von Collani, Claudia, “Jesus of the Figurists,” in The Chinese face of Jesus Christ, vol.2, ed. Roman Malek, Sankt Augustin, Nettetal: Jointly published by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and China-Zentrum, 2003, pp. 553-582.
Witek, John, “The Transmission of a Comparison: Father Joachim Bouvet’s View of the K’ang-His Emperor and Louis XIV,” in 《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頁841-862。
Zürcher, Erik, “From Jesuit Studies to ‘Western Learning’,” in Europe Studies China Paper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ed. John Cagley and Ming Wilson, London: Han-shan Tang Book, 1995, pp.264-279.
(六) 學位論文
于明華,〈清代耶穌會士索隱釋經之型態與意義 ─ 以馬若瑟為中心〉,南投:國立暨南大學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詩雯,〈十七世紀中西知識體系的相遇 ─ 以康熙皇帝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Read more

About Us

In 2006,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TNU) and National University Preparatory School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merged to establish th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for Overseas Chi...

Read more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