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班
研習網址:http://ethics.nctu.edu.tw/
操作流程:http://ethics.nctu.edu.tw/newuser/#student
學術研究倫理教育研習(105學年度之後適用)操作手冊:
★☆★☆★☆★☆★☆★☆★☆★☆★☆★☆★
碩士班論文
(點選題目可連結至本校碩博士論文系統)
畢業年份 |
題目 |
作者 |
指導教授 |
2017 | 中國影子銀行之空間分析 | 盧微因 | 林昌平 博士 |
2017 | 職業籃球效率值與聯盟表現的關聯性研究-東亞與美國職業籃球聯盟為例 | 蘇建樺 | 林昌平 博士 |
2017 | 戰後日本海權戰略發展:海權理論的觀點 | 徐立翰 | 林賢參 博士 |
2017 | 杯渡和尚與香港城市記憶之研究 | 潘沚玄 | 王美秀 博士 |
2017 | 李明博政府與朴槿惠政府對美、中政策之影響因素 | 周妍儀 | 關弘昌 博士 |
2017 | 方東美華嚴思想研究──以「法界觀」分析與融攝中西思維模式 | 鄭登允 | 胡元玲 博士 |
2017 | 臺灣媒體中的「印尼」形象及其變遷(1950-2016):以《聯合報》為例 | 林嘉慧 | 張碧君 博士 |
2017 | 眷村文化資產價值論述及其保存:以新北市中和區之金門眷村為例 | 張皓斌 | 江柏煒 博士 |
2016 | 菲律賓華人家族生活文化的變遷:以宿務華僑義山及其祭祀為主 | 陳穆穎 | 江柏煒 博士 |
2016 | 太陽花運動的背景、發生原因與影響 | 邱昕歈 | 關弘昌 博士 |
2016 | 普遍性與否定性之間:嚴復與章太炎的國家論述 | 吳銘峰 | 張崑將 博士 |
2016 | 中國的電業自由化改革及電力市場建立之研究:以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為例 | 賴以婕 | 關弘昌 博士 |
2016 | 以發展型國家理論觀察韓國「綠色增長戰略」之推動 | 鄒怡如 | 關弘昌 博士 |
2016 | 臺灣學生在上海-留學經驗對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 | 鄒雅婷 | 鄒雅婷 博士 |
2016 | 從「權力轉移」概念探討中國與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互動 | 宋小川 | 關弘昌 博士 |
2016 | 韓國民族意識與北韓教育之演變:反共教育、統一安保教育至統一教育(1969-2007) | 張婷婷 | 王恩美 博士 |
2016 | 臺灣企業南向與西進投資回顧與展望之分析和建議-以東協國家和中國為例 | 張嘉晟 | 田正利 博士 |
2016 | 從時尚消費看《良友》圖像中的女性形象──以13-79期為範圍 | 李姿樺 | 鄭怡庭 博士 |
2016 | 後冷戰時期中日俄戰略三角關係演變之探討 | 陳彥銘 | 林賢參 博士 |
2016 | 後馬哈迪時期馬中關係 | 劉怡伶 |
孫國祥 博士 關弘昌 博士 |
2016 | 東亞國家民眾經濟評價之多層次分析 | 簡詩穎 | 林昌平 博士 |
2015 | 東北亞地區中華文化容受研究:以日本《年中行事秘抄》祛避行為為中心 | 俞雅文 | 王美秀 博士 |
2015 | 「は」的根本問題—從三上章與西田哲學的對論談日本靈性— | 吳星瑋 | 張崑將 博士 |
2015 | 朝鮮王朝後期「事大」與「保國」政策的游移—以光海君到孝宗為中心(1608-1659) | 徐佳圓 |
王恩美 博士
林月惠 博士 |
2015 | 王韜變法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 | 李佾錩 | 胡元玲 博士 |
2015 | 中國崛起對美韓同盟之影響 | 林泓廷 | 林賢參 博士 |
2015 | 後蘇哈托時期印尼華人之參政:以參選地方首長爭取當地社會對於華人之認同 | 林東余 | 關弘昌 博士 |
2015 | 從「威脅平衡」論韓美同盟-從金大中政權到朴槿惠政權 | 熊振翔 | 林賢參 博士 |
2015 | 明末江南文士飲食中的閒適和養生:以李漁《閒情偶寄》和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為研究對象 | 林維萱 | 胡元玲 博士 |
2015 | 國家債務的影響性分析:以台灣、日本、韓國與中國為例 | 羅裕清 | 林昌平 博士 |
2015 | 菲律賓華人家族企業及其社會網絡運用─以宿務與棉蘭佬島北部為例 | 林莉寧 | 江柏煒 博士 |
2015 | 心學比較:以《傳習錄》、《壇經》為底本 | 陳昱甫 | 潘朝陽 博士 |
2015 | 兩岸城市發展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以臺北和上海為例 | 李凡 | 江柏煒 博士 |
2015 | 後期水戶學的形成與開展───以「國體」論建構為中心 | 郭雨穎 | 藤井倫明 博士 |
2015 | 泰國之中國經濟研究—機構、人物與議題 | 林靖琬 | 邵軒磊 博士 |
2015 | 包青天遇見福爾摩斯:《中國偵探案》故事之創新與承繼 | 李奕青 | 鄭怡庭 博士 |
2014 | 對明關係下朝鮮王朝的漢城空間與儀式-以1392年至1450年明朝使臣出使為中心 | 謝皓琪 | 王恩美 博士 |
2014 | 想像、回歸與現實-韓國華僑詩人初安民作品中的祖國想像與文化認同之探討 | 張雯雯 | 王恩美 博士 |
2014 | 台灣與韓國移民及外籍勞工政策比較 | 李效珍 |
楊聰榮 博士 江柏煒 博士 |
2014 | 德譯《道德經》的詮釋研究──以「道」、「德」為例 | 林芃汝 |
林維杰 博士 胡元玲 博士 |
2014 | 中共與印度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安全關係 | 李庭碩 | 林賢參 博士 |
2014 | 近代日本時期良妻賢母思想之形成與展開-以『女大學之研究』為中心- | 黃翠 | 藤井倫明 博士 |
2014 | 二手書業文化地景的變遷與場所精神的建構─當代臺北溫羅汀與東京神保町地區的比較 | 陳禹伶 | 王美秀 博士 |
2013 |
|
張雅晴 |
田正利 博士 |
2013 |
藺桃 |
潘潮陽 博士 |
|
2013 |
|
林芷如 |
藤井倫明 博士 |
2012 |
遇見福爾摩斯:以中國晚清時期與日本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為例 |
余玟欣 |
鄭怡庭 博士 |
2012 |
|
王美芳 |
關弘昌 博士 |
2012 |
力露 |
潘朝陽 博士 |
|
2012 |
|
廖翌倬 |
王美秀 博士 |
2012 |
|
白妵玄 |
王恩美 博士 |
2012 |
張舒妍 |
鄭怡庭 博士 |
|
2012 |
賴彥妤 |
張崑將 博士 |
|
2012 |
王任君 |
韓可龍 博士 藤井倫明 博士 |
|
2012 |
黃資芳 |
韓可龍 博士 潘鳳娟 博士 |
|
2012 |
李鍑倫 |
賴貴三 博士 鄭圓鈴 博士 |
|
2012 |
|
武明進 |
林伯謙 博士 王美秀 博士 |
2012 |
一座《十二樓》,尋幽言未休:茅國權與韓南《十二樓》譯本比較研究 |
張玲瑜 |
鄭怡庭 博士 |
2011 |
漢唐醫學之「人神」禁忌研究 |
鄭宛鈞 |
劉增貴 博士 藤井倫明 博士 |
2011 |
戰後日本漢字存廢之因─以內閣頒布漢字表的沿革為中心 |
林怡君 |
賀安娟 博士 藤井倫明 博士 |
2011 |
客語與韓國漢字詞認同形詞彙之古漢語成分比較研究─以「客語能力認證考試」特有詞彙與相對應之韓國漢字詞為例 |
黃奕學 |
王恩美 博士 何石松 博士 |
2011 |
繼往開來的《漢語札記》 |
張秀麗 |
韓可龍 博士 鄭怡庭 博士 |
2011 |
二十世紀初期安徒生故事中文翻譯──以文學研究會主要刊物《小說月刊》、《婦女雜誌》、《文學週報》為研究範圍 |
李宥儒 |
鄭怡庭 博士 |
2011 |
日本與臺灣的漢學連結: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 報(1903-1911)研究 |
張瑜庭 |
藤井倫明 博士 |
2011 |
清初耶穌會索隱派的萌芽:白晉與馬若瑟間的傳承與身份問題 |
邱凡誠 |
潘鳳娟 博士 |
2011 |
翁方綱《詩附記》手稿及其海外流布研究 |
彭成錦 |
楊晉龍 博士 潘鳳娟 博士 |
2011 |
禮儀之爭時中國教友對人性與禮儀的論述及其身份性:以夏大常為中心 |
陳映竹 |
潘鳳娟 博士 |
2011 |
蘭嶼的語言接觸與語言變化 |
賴莉芳 |
許慧如 博士 藤井倫明 博士 |
2011 |
衛三畏與《女學》英譯研究 |
甘彩蓉 |
潘鳳娟 博士 |
2011 |
場所、影像、詞書編纂:金尼閣的教育背景如何影響《西儒耳目資》 |
簡宏逸 |
潘鳳娟 博士 |
2011 |
喻言.傳說.經典:《聊齋誌異》如何藉英譯進入中國文學經典之列 |
張雅媚 |
鄭怡庭 博士 李奭學 博士 |
2011 |
回鶻文《金光明經》所反映的音韻現象 |
莊子儀 |
吳聖雄 博士 藤井倫明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