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成果

:::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碩士學位論文
學號696810142
姓名彭成錦 Cheng-chin Peng
標題翁方綱《詩附記》手稿及其海外流布研究 Weng Fangkang's Manuscript of Shihfuchi and its Overseas Transmission
指導教授楊晉龍 Chin-lung Yang, 潘鳳娟 Feng-chuan Pan
畢業日期2011-06
附件檔案 
參考連結 
摘要此文以翁方綱(1733-1818)《詩附記》手稿為對象,探索其內容及海外流布概況。內容包含翁方綱的生平與經學著作的研究、並藉此手稿討論其人與著作的價值。並以此為例,為域外漢籍作為國際漢學研究主題的合理性,提出辯護。全文共分六章,內容說明如下:   第一章〈緒論:研究成立的說明〉:說明研究緣起及問題的形成,闡述以《詩附記》手稿為研究對象的動機和問題意識,其次整理學界對翁方綱相關研究的重要成果,提出研究的核心與發展趨勢,最後說明研究過程中考察的方法及步驟的程序。   第二章〈翁方綱傳記資料及其經學著作介紹〉:
參考文獻一、專書
(一)專著
甲、古書原本
1.[唐]杜甫撰,[清]翁方綱手批,[清]徐星友手批:《翁批杜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鈔本。
2.[清]翁方綱:《翁氏家事略記》,南京:南京圖書館藏[清]道光英和刻本。
乙、古書今印本
1.題[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文選樓原刊嘉慶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2.題[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文選樓刊[清]嘉慶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本。
3.[明]郝敬:《毛詩原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年影印《湖北叢書》本。
4.[清]朱彝尊,[清]翁方綱,[清]羅振玉:《經義考‧補正‧校記》,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
5.[清]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清代地方人物傳記叢刊》影印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6.[清]徐世昌:《大清畿輔書徵》,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影印民國間天津徐世昌鉛印本。
7.[清]徐世昌纂:《清儒學案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8.[清]翁方綱:《易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稿本。
9.[清]翁方綱:《春秋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稿本。
10.[清]翁方綱:《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2000年影印澳門中央圖書館稿本。
11.[清]翁方綱:《書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稿本。
12.[清]翁方綱:《詩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稿本。
13.[清]翁方綱:《詩附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光緒王灝輯刊《畿輔叢書》本。
14.[清]翁方綱:《禮記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稿本。
15.[清]翁方綱:《蘇齋筆記十六卷》,京城:古典刊行會,昭和八年[1933]影印翁覃溪原筆校訂本。
16.[清]翁方綱:《蘇齋筆記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影印[清]宣統二年[1910]北洋官報印書局稿本。
17.[清]翁方綱:《蘇齋叢書》,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博古齋影印[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原刊本。
18.[清]陳啓源:《毛詩稽古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清]竇鎮編:《國朝書畫家筆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影印[清]宣統三年[1911]文學山房聚珍本。
丙、古書現代整理本
1.[宋]王應麟撰,張保見校注:《詩地理考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
2.[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清]李元度纂:《清朝先正事略》,上海: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五年[1936]排印本。
4.[清]法式善等撰,張偉點校:《清秘述聞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清]紀昀等編撰,王伯祥斷句:《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
6.[清]翁方綱撰,沈津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7.[清]翁方綱撰,吳格整理:《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2005年。
8.[清]葉昌熾著,王欣夫補正,徐鵬輯:《藏書紀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清]震鈞編:《國朝書人輯略》,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10.[清]錢大昕著,陳文和,孫顯軍校點:《十駕齋養新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丁、現代人著作
1.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
2.支偉成纂:《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3.王勇等編:《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4.王勇編:《書籍之路與文化交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5.王德毅:《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總目》,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6.王曉平:《日本中國學述聞》,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7.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8.任遵時:《詩經地理考》,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9.朱仁夫,魏維賢,王立禮:《儒學國際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10.何寅,許光華編:《國外漢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2.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13.李慶:《日本漢學史(第一部)起源和確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李慶:《日本漢學史(第二部)成熟和迷途(1919-1945)》,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15.李慶:《日本漢學史(第三部)轉折和發展(1945-1971)》,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沈津:《翁方綱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17.吳雁南:《清代經學史通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8.周子美:《嘉業堂鈔校本目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19.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年。
20.林慶彰編:《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21.金程宇:《域外漢籍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2.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善本書錄》,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3年。
23.馬宗霍編:《書林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24.夏傳才,董治安編:《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25.張西平編:《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6.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7.張伯偉:《東亞漢籍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28.張伯偉:《清代詩話東傳略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9.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30.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31.莫東寅:《漢學發達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32.許光華:《法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33.黃焯:《毛詩鄭箋平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34.彭斐章編:《中外圖書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5.佚名:《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36.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公司,2005年。
37.馮平山圖書館金禧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金禧紀念論文集(1932-1982)》,香港:馮平山圖書館,1982年。
38.黃秀文編:《中國年譜辭典》,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年。
39.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編:《數位時代國際漢學研究資源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4年。
40.熊文華:《英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41.劉仲華:《漢宋之間:翁方綱學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42.劉聲木:《萇楚齋續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43.潘美月,鄭吉雄編:《東亞文獻研究資源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44.蔡冠洛編:《清代七百名人傳》,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45.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46.賴貴三:《臺灣師大圖書館鎮館之寶:翁方綱《翁批杜詩》稿本校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47.錢存訓:《中美書緣》,臺北:文華圖書管理資訊股份公司,1998年。
48.閻國棟:《俄羅斯漢學三百年》,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49.錢婉約:《從漢學到中國學:近代日本的中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0.鄺健行,吳淑鈿編:《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目錄(1950-200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1.[日]吉田純:《清朝考証学の群像》,東京都:創文社,2006年。
52.[日]江尻徹誠:《陳啟源の詩経学——「毛詩稽古編」研究》,札幌: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10年。
53.[美]成中英:《從中西互譯中挺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54.[美]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5.[斯洛伐克]馬立安‧高利克:《捷克和斯洛伐克漢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戊、翻譯作品
1.[日]瀧熊之助著,陳清泉譯:《中國經學史概說》,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年。
2.[法]帝費娜‧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3.[美]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4.[英]安東尼‧吉登斯著,李康譯:《社會學》(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5.[美]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1995年。
6.[美]艾爾曼著,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硏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1998年。
7.[美]周紹明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8.[美]科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9.[美]馬森著,楊德山譯:《西方的中國及中國人觀念(1840-1876)》,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0.黃端儀譯:《國際重要圖書館的歷史和現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11.蘇杰編譯:《西方校勘學論著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己、外文作品
1.[日]西林昭一:《翁方綱の書學:蘇齋筆記譯註》,京都:柳原書店,1996年。
2.[日]江尻徹誠:《陳啟源の詩経学——「毛詩稽古編」研究》,札幌: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10年。
3.[美]修邁爾編:《清代名人傳略》,臺北:南天書局出版,1991年。
4.[美]戴吉禮編:《傅蘭雅檔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5.Elman, Benjamin A. 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6.______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7.______ Kuijper, Hans. Is Sinology a Science. China Report, Vol. 36, No. 3 (2000), pp. 331-354.
8.______“The Study of China: A Critical Assessment”. 收入林志明,魏思齊編:《輔仁大學第二屆漢學國際研討會「其言曲而中:漢學作為對西方的新詮釋 法國的貢獻」》,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315-358。
9.Rudolph, Deborah. Impressions of the East: treasures from the 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eborah Rudolph; foreword by Peter X. Zhou, (Berkeley, Calif.: Heyday Books: 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7.
(二)個人論文集
1.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2.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三)編輯論文集
1.朱政惠編:《海外中國學評論》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朱政惠編:《海外中國學評論》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張西平編:《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4.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5.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6.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7.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8.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學位論文
(一)博士學位論文
1.何繼文:《翁方綱的宋詩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博士論文,2003 年。
2.張然:《翁方綱詩論及其學術源流探析》,廣州: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
3.葉倬瑋:《翁方綱詩論研究》,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論文,2009年。
(二)碩士學位論文
1.朱友舟:《翁方綱書學思想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2.吳淑惠:《清儒翁方綱及其《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3.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4.李禾鈺:《嘉業堂藏書與刻書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5.李陽洪:《梁章鉅的書法題跋與翁方綱的關係》,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6.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7.陳純適:《翁方綱年譜》,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8.黃立一:《翁方綱詩論與清中期詩學思潮轉向》,泉州:華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9.楊淑玲:《翁方綱肌理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10.趙太順:《翁方綱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1.鄭才林:《翁方綱詩歌創作及其詩學思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
三、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1.古添洪:〈翁方綱肌理說與藍森字質結構說之比較〉,《中外文學》第5卷第2期,1976年7月,頁42-61。
2.田梅著,蔡家丘譯:〈田長霖東亞研究中心及史達圖書館〉,《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第2期,2008年5月,頁53-56。
3.朴貞淑:〈關於中國「域外漢籍」定義之我見〉,《長春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2008年7月),頁56-58。
4.何廣棪:〈翁方綱與《四庫全書》〉,《新亞學報》第24期,2006年1月,頁357-373。
5.吳荇,李芳,李性忠:〈嘉業堂散出珍品尋蹤〉,《圖書館雜誌》第26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68-72。
6.吳銘能:〈沈津著《翁方綱年譜》暨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補遺〉,《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29-151。
7.吳銘能:〈評沈津著《翁方綱年譜》〉,《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頁461-467。
8.吳銘能:〈銖積寸累,蔚為大觀——沈津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書後〉,《書目季刊》第37卷第1期,2003年6月,頁69-91。
9.李孟晉:〈讀〈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續貂〉,《書目季刊》第40卷第3期,2006年12月,頁35-38。
10.李豐楙:〈翁方綱著述考〉,《書目季刊》第8卷第3期,1975年5月,頁39-57。
11.李豐楙:〈翁方綱及其金石考〉,《中華學苑》第16期,1975年9月,頁114-149。
12.李豐楙:〈翁方綱肌理說的理論及其運用〉,《文學評論》第2期,1975年11月,頁241-304。
13.沈津:〈靈隱書藏與翁方綱「復初齋詩集」〉,《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8卷第1期,1995年6月,頁115-124。
14.金榮華:〈未刊寫本經眼錄〉,《大陸雜誌》第45卷第5期,1972年11月,頁255-256。
15.徐志嘯:〈美國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方法綜述〉,《域外漢學與漢籍》第142期,2009年1月,頁95-102。
16.徐國能:〈翁方綱杜詩學探微〉,《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2006年7月,頁179-204。
17.陳友冰:〈古典文學研究學科建設的回顧與思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頁1-31。
18.陳正宏:〈域外漢籍及其版本鑑定概說〉,《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2005年,頁14-19。
19.陳鴻森:〈「經義考」孝經類別錄(上)〉,《書目季刊》第34卷第1期,2000年6月,頁1-31。
20.陳鴻森:〈「經義考」孝經類別錄(下)〉,《書目季刊》第34卷第2期,2000年9月,頁1-27。
21.陳鴻森:〈《翁方綱年譜》補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9月,頁287-348。
22.楊果霖:〈翁方綱「經義考補正」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卷第1期,2001年3月,頁34-58。
23.楊晉龍:〈從「現代經濟理論」論《四庫全書總目》——經濟學及其相關概念與傳統中華文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6卷第1期,2008年9月,頁133-169。
24.趙太順:〈書法家跨越時空之相遇——略論蘇軾對翁方綱及金正喜之影響〉,《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27期,2007年6月,頁67-100。
25.劉天琪:〈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成書考〉,《中華書道》第63期,2009年3月,頁21-28。
26.潘繼安:〈翁方綱《四庫提要稿》述略〉,《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總第25輯),1983年2月,頁213-220。
27.賴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上)〉,《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2003年6月,頁77-106、頁383。
28.賴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下)〉,《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2004年3月,頁1-35、頁261。
29.謝明輝:〈清代詩論家之比興觀初探——以王士禛、袁枚、翁方綱、沈德潛為考察對象〉,《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8期,2006年7月,頁295-316。
30.魏思齊:〈美國漢學研究的概況〉,《漢學研究通訊》第26卷第2期,2007年5月,頁30-40。
31.[日]吉田純:〈翁方綱の經學——「乾嘉の學」における「宋學」と「漢學」——〉,《日本中國學會報》第53集,2001年,頁228-241。
32.[日]西林昭一:〈翁方綱《蘇齋筆記》譯註(一)〉,《跡見學園女子大學紀要》第19號,1986年3月,頁47-78。
33.[日]西林昭一:〈翁方綱《蘇齋筆記》譯註(二)〉,《跡見學園女子大學紀要》,第20號,1987年3月,頁1-29。
34.[日]西林昭一:〈翁方綱《蘇齋筆記》譯註(三)〉,《跡見學園女子大學紀要》,第23號,1990年3月,頁39-60。
35.[日]西林昭一:〈翁方綱《蘇齋筆記》譯註(四)〉,《跡見學園女子大學紀要》,第24號,1991年3月,頁67-91。
36.[日]西林昭一:〈翁方綱《蘇齋筆記》譯註(五)〉,《跡見學園女子大學紀要》,第25號,1992年3月,頁59-103。
37.[日]西林昭一:〈翁方綱《蘇齋筆記》譯註(六)〉,《跡見學園女子大學紀要》,第27號,1994年3月,頁15-51。
38.[日]菅野智明:〈翁方網『化度寺碑考』の再検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蔵本を中心として〉,《藝術研究報》第29期,2008年,頁1-10。
39.[日]菅野智明:〈翁方綱の北碑観——兼ねて阮元説との関係に及ぶ〉,《中國近現代文化研究》第10期,2009年,頁1-26。
40.[韓]金進暎:〈翁方綱의漁洋神韻說批評〉,《外大論叢》第10卷第1期,1992年,頁233-256。
41.[韓]琴知雅:〈翁方綱의詩學과學術詩〉,《중국어문학논집》(中國語文學論集)第48號,2008年2月,頁325-343。
(二)論文集論文
1.王麗娜:〈西方《詩經》學的形成與發展〉,收入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4輯,臺北:聖環圖書股份公司,1996年,頁91-102。
2.朱友舟:〈翁方綱的書學思想研究〉,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翁方綱的書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頁1-54。
3.周原:〈美國大學東亞圖書館的發展、現況及展望〉,收入潘美月,鄭吉雄編:《東亞文獻研究資源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頁101-133。
4.林慶彰:〈《毛詩序》在《詩經》解釋傳統的地位〉,收入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頁15-41。
5.姚一葦:〈漢學研究的範疇〉,收入《思與言》雜誌社編:《史學與社會科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頁341-345。
6.張玉法:〈「國際漢學」名稱之商榷及其反省〉,收入《思與言》雜誌社編:《史學與社會科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頁345-356。
7.楊晉龍:〈《詩經》學研究概述〉,收入林慶彰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頁91-159。
8.楊晉龍:〈《詩經》研究的形成與流傳〉,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編:《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9.楊國樞:〈社會科學與漢學研究〉,收入《思與言》雜誌社編:《史學與社會科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頁356-364。
10.趙飛鵬:〈傳播與回流——「和刻本」漢籍的淵源與價值〉,收入潘美月,鄭吉雄編:《東亞文獻研究資源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頁225-251。
11.錢存訓:〈美洲東亞圖書館的沿革和發展〉,收入馮平山圖書館金禧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金禧紀念論文集(1932-1982)》,香港:馮平山圖書館,1982年,頁31-39。
12.[德]顧彬著,張穗子譯:〈漢學,何去何從?試論漢學現況〉,收入林志明,魏思齊編《輔仁大學第二屆漢學國際研討會「其言曲而中:漢學作為對西方的新詮釋——法國的貢獻」》,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89-311。
四、網站資料
1.http://lib.berkeley.edu/EAL/about/about.html: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史達東亞圖書館。
2.http://library.columbia.edu/indiv/eastasian/about.html: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3.http://www.pomona.edu/academics/departments/asian-languages-literatures/japanese/resources/libraries.aspx:美國波莫納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圖書館。
4.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中國知識資源總庫」。
5.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GeNii論文情報」。
6.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明清實錄資料庫」。
7.香港迪志文化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8.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系所簡介

   2006年本校與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整合轉型,在林口校區成立國際與僑教學院,為呼應教育部「創意臺灣,全球佈局」之重要方向,成立了「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國際漢學研究所」等系所。98學年度,「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及「國際漢學研究所」為配合校務發展計畫,以提升兩單位的學術與研究能量,而有合併之議。在提請本校校務研究發展委員會及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自100學年度起兩單位整合為「東亞學系」含大...

閱讀更多

系所簡介

      2006年本校與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整合轉型,在林口校區成立國際與僑教學院,為呼應教育部「創意臺灣,全球佈局」之重要方向,成立了「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國際漢學研究所」等系所。98學年度,「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及「國際漢學研究所」為配合校務發展計畫,以提升兩單位的學術與研究能量,而有合併之議。在提請本校校務研究發展委員會及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

閱讀更多
cron web_use_log